一、请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团茶和饼茶,改为散茶
1、化繁为简,把团茶变成散茶,把蒸青法改为炒青法。“废团改散”与“废蒸改炒”,减少了古法繁复工序,以烘焙团揉方式制茶。
2、而在配套措施上,茶壶变小了,喝茶的工具从碗变成杯,热水冲进茶壶里,茶叶在壶中苏醒过来,可以看见茶叶采摘的模样,又可喝到茶叶的原味。
3、“贡茶制度”是由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是古代的朝廷用茶,专供皇宫享用。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对茶农们造成了一定的剥削,要知道,若底层百姓饱受剥削,可是会站起来“造反”的,朱元璋明白该如何体恤百姓,赢得民心,维护政权的稳定。
4、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下令停止龙凤团茶的制作,“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这条“圣旨”一出,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须遵守,并下令撤除皇家茶园。
5、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
6、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
7、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8、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随着宋皇朝的衰败,龙凤团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统治者不喜欢这种过于精细委婉的茶文化。
9、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他们更喜欢的是新工艺制作的条形散茶。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这龙凤团茶遂成了历史的绝唱。龙凤团茶失去了它的欣赏者。昔日茶园一片凋零。又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
10、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讲究三沸宋代流行斗茶
二、哪个朝代饮用茶叶主要是散茶
1、明朝时期饮用茶叶主要是散茶,其实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散茶,只不过工艺还没有完善。茶可以简单地分为压制茶和散茶,散茶就是散开的一片一片的茶,散茶的流行与朱元璋相关,据说朱元璋为了节省劳动力,下令直接进贡散茶,这才让散茶开始流行起来。
2、明朝时期饮用的茶叶主要是散茶。其实早在唐宋时期的时候,我国就已经有了散茶,只不过散茶的工艺还不够完善,到元朝的时候,工艺才逐渐完善,但是散茶还没有普及,而到了明朝,散茶才开始普及。
3、茶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压制茶和散茶,散茶就是没有压制的,一片一片的茶叶,因为没有经过压制的过程,散茶一般比较蓬松,而且它的叶子也比较完整,有些散茶被称之为乔木茶或者野生茶。
4、散茶的普及与朱元璋相关,以前各个地区进贡的茶都是压成团的,而朱元璋认为,这种做法劳民伤财,所以就下令停止压制,直接进贡散茶,这种做法也让民间喝散茶成为了一种风尚,散茶才得以流行开来。
三、皇帝喝什么茶
清朝满族祖先原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入关称帝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尽其极,故那些皇亲国戚们独青睐普洱。普洱茶成为宫廷皇族的最青睐的御用饮品。
阮福《普洱茶记》中清楚的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采制时节、制造方法: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意思就是说当时所有进贡朝廷的皇家普洱茶,都是只取上好野生大叶乔木的芽尖制作。朝廷把所有的茶芽都采摘完后,剩下的才允许民间采摘和贩卖。
1、不宜空腹喝浓普洱茶,宜人择时而饮常言道,空腹茶心慌,晚茶难入睡。空腹饮茶会冲淡胃酸,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疼、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醉茶”现象,并影响蛋白质的吸收。
2、普洱茶随泡随饮,忌饮隔夜普洱茶普洱茶经过久泡后,茶中会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析出,茶多酚大量氧化,使茶色变浑,降低了保健效果。另外,保温杯泡的普洱茶均不宜常饮,隔夜普洱茶则更不应饮用。
3、刚做出的普洱茶不宜喝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刚做出的新普洱茶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营养物质还没有氧化,一些胃酸缺乏和有慢性胃溃疡的老年患者长时间喝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